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多次強調糧食安全。2013年至2022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論斷,為兵團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新疆和兵團時指出:“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激勵四師可克達拉市干部職工勇于擔當、奮發有為。
樹牢“四個意識”,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兵團成立之初就承擔起黨和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黨政軍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是其最大特色,聽黨指揮、勇于擔當是其與生俱來的政治品格。昔日,為解決糧食供給問題,駐新疆的10萬名解放軍戰士響應黨中央號召,放下戰斗的武器,拿起生產的武器,在天山南北的廣袤大地上墾荒種田,并在短期內迅速實現糧食自給。今日,面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增加的新形勢,兵團各級干部、職工群眾以強烈的政治意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為在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位于伊犁河谷的四師可克達拉市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是兵團最大的糧油生產基地,連續12年獲評“國家產糧大縣”、連續10年獲評“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
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和“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兵團黨委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安排部署,牢固樹立“國家利益就是兵團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團大局”的理念,各級干部紛紛走進田間,從選種、整地、播種到田管、收獲全程指導服務,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連續5年,四師可克達拉市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75萬噸以上。2022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45萬畝,糧食產量達到96.3萬噸,占兵團糧食總產量的30.57%,穩住了農業基本盤,守好了“三農”壓艙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兵團力量。
實施藏糧于地,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重點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守牢耕地紅線是前提,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四師可克達拉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足劃好永久基本農田并確保主要用于種糧,強化藏糧于地的物質基礎。同時,聚焦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加大建設投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以提升糧食產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該師市2023年將建設高標準農田25萬畝,總投資4.6億元。2023年至2024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40萬畝,確保171萬畝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小田變大田,漫灌變滴灌”。
“十四五”期間,該師市計劃投資55億元,新建、續建水庫6座,改建干、支防滲渠739.945公里,建設配套渠系建筑物1496座、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4處。2023年,該師市將建設六十一團烏拉海溝水庫、七十六團阿西里水庫、伊犁河北岸干渠第四師輸水配套工程、六十七團洪海溝水庫輸水配套工程等重點水利項目,提升師市水資源調蓄、調配能力,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完善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藏糧于技,實現糧食穩產增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沒有科技就沒有農業大發展。四師可克達拉市深刻領悟到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通過加大與國內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產學研合作力度,積極推進“卡脖子”關鍵技術成果引進推廣和轉化應用,強化矮密早、水肥一體化、良種良法技術集成應用,糧食產量屢創新高。下一步,該師市將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進一步強化藏糧于技戰略,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
此外,該師市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服務指導,引進新科技、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了讓職工群眾掌握先進農業技術,該師市積極抓好科技培訓,推廣農業新科技。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中國作物學會玉米栽培學組組長、全國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李少昆研究員,連續多年來師市指導玉米生產,實現萬畝玉米平均畝產1300公斤,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該師市成立6個技術服務指導組,分片區做好高產創建技術指導,提高管理水平;通過制種玉米等農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企業技術人員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大力推廣集成技術應用,提高作物產量。
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為四師可克達拉市糧食穩產增產注入強勁動力。連續5年,該師市糧食作物平均畝產穩定在650公斤以上。2022年,該師市糧食作物平均畝產664公斤,高出國家平均水平277公斤;大豆最高單產442公斤,榮獲全國大豆高產競賽第一名,較第二名(平均每畝334公斤)增加108公斤;冬小麥最高單產856.23公斤,春小麥最高單產726公斤,刷新伊犁河谷最高紀錄。
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職工群眾種糧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面,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在糧食比較效益低的情況下,四師可克達拉市積極教育引導職工群眾提高種糧積極性,持續抓好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量。
該師市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職工一次性補貼、糧食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補貼等系列惠農政策,讓種糧職工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國家惠農政策的紅利。2022年,該師市發放各類強農惠農資金1.7億元,補貼糧食作物130余萬畝,惠及種植戶3萬余人。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提高了糧食作物種植效益,充分激發了職工群眾種糧積極性,夯實了糧食安全基礎。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將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只要我們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作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不遺余力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兵團力量,彰顯兵團擔當,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牛永剛 孫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