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在四師可克達拉市創錦果業2000畝蘋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園內,職工在修剪果樹。該示范園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職工”的模式運行,2026年建成達產后,畝均產值預計可達3.2萬元。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攝
地處“塞外江南”伊犁河谷的四師可克達拉市,是兵團最大的糧油生產基地、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也是“中國香料之鄉”“中國冰葡萄酒之鄉”,這里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為優質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立足當地資源稟賦,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做好“鞏固提升”文章,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力促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兵團前列。
春光明媚、綠意盎然、繁花似錦,特色現代化果園、養殖場和旅游民宿中,隨處可見職工群眾忙碌的身影。如何不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讓連隊活力更充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日前,記者來到四師可克達拉市,走進果園、養殖區、旅游民宿找尋答案。
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特色林果業為職工群眾架起“致富橋”
春雨初霽,伊犁明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可克達拉現代特色蘋果示范園內,片片綠葉青翠欲滴。
舉目望去,只見一株株蘋果樹以水泥立柱作結構支撐,依柱而立,形成整齊劃一的樹墻,一眼望不到頭。行距近3米,株距近1米,示范園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技術與管理模式,蘋果產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
這個示范園位于四師六十六團,這里的職工群眾有種植蘋果的傳統。以往,由于職工群眾長期靠經驗種植,優質果率偏低,蘋果得不到市場的認可,豐產不豐收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蘋果種植戶。
2020年,四師可克達拉市引進新疆明珠臻果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珠臻果公司”),在六十六團建成8000余畝高標準主干結果型蘋果示范園。
“通過智慧果業平臺,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氣象數據收集系統與田間智能監測系統高效運行,優質果率輕松達到95%以上,比常規蘋果園高出一倍多。”明珠臻果公司總經理于德敏說。
明珠臻果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開展合作,著力解決當地蘋果種植戶在品種選擇、質量把控、技術保障等方面面臨的關鍵難題,以新品種、新技術和產業新業態,引領師市蘋果產業向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2022年,該公司蘋果示范園生產的優質蘋果“走進”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高端商超。
好質量是“種”出來的。瞄準“質量好、品質優、效益高”目標,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加快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優化林果種植結構,有序推進高標準果園建設,以新技術和新模式做強林果業。
電動剪刀發出“咔嚓”一聲脆響,一根枝干應聲落地。“果樹整形修剪直接關系到蘋果的產量及質量,要想豐產豐收,就得科學修剪果樹。”六十一團九連職工江玉說。在四師農科所專家和團場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江玉已熟練掌握深施肥、生物防治病蟲害、主干結果拉枝修剪等蘋果樹種植管理技術。
六十一團是伊犁地區遠近聞名的“大果園”,建有萬畝樹上干杏、萬畝紅富士蘋果、萬畝蟠桃油桃三大精品果園種植基地。目前,團場4萬多畝果樹已進入盛果期,規模效應凸顯,帶動大批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打破老路子,發展新形態,開拓新渠道,四師可克達拉市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建成高標準主干結果型蘋果園和“廠”字形葡萄園2萬畝,著力打造以蘋果、葡萄、桃、杏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
今年,四師可克達拉市大力發展高端鮮食水果產業,加強矮化密植、主干結果、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提升蘋果、西梅、桃、杏等特色果品品質,優質果品年產量預計超過40萬噸。
培優品種提升品質 特色養殖成為帶動職工群眾增收“大產業”
摘掉手套,脫掉大褂,賈繼中忙完上午的活,順勢坐在棚圈門口的臺階上,與記者分享工作和生活情況:“農場離家近,上班很方便。毛驢很好養,管理比較簡單。”
賈繼中是六十七團一連崔氏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的飼養員,每月工資3000元。“我妻子也在家庭農場工作,負責驢奶的保鮮處理,工資比我還高!”說起收入,賈繼中難掩喜悅之情。
崔氏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崔成任告訴記者:“毛驢全身都是寶,驢皮、驢肉、驢奶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隨著公司的發展,毛驢養殖產業顯示出良好的市場前景。我們搶抓市場機遇,以半舍飼、半放牧方式養驢,探索帶動職工群眾共同致富的特色養殖路。”
2017年,通過招商引資,崔氏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落戶六十七團一連,先后投入2300余萬元,建成集圈舍繁殖區、飼養區、防疫區、飼料貯存區于一體的標準化毛驢養殖基地,構建“引進+飼養+繁殖+出欄”的畜牧發展模式。如今,公司存欄毛驢1100頭,計劃在兩年內增加到3000頭。
今年,崔氏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以商招商,招攬合作企業共同生產凍干驢奶粉,在銷售鮮驢奶、驢肉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崔氏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用工需求也隨之增加,平均每年提供固定用工崗位20余個,季節性用工崗位80余個。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以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帶動職工群眾共同致富為目標,四師可克達拉市做好“土特產”文章,積極引導職工群眾擴大特色作物種植規模,發展特色畜牧水產養殖,推動形成“一團一業”“一連一品”的良好態勢,全力把“小品種”打造成帶動職工群眾增收的“大產業”。
走進位于六十九團十一連的新疆盛源鵪鶉種蛋育苗繁育養殖基地,只見一排排整齊的籠舍內,數萬羽小鵪鶉在啄食、飲水,好不熱鬧。養殖基地員工忙著將鵪鶉蛋分揀至筐內,這些鵪鶉蛋即將銷往伊寧市、可克達拉市等地。
“我們生產的鵪鶉肉、鵪鶉蛋,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深受市場歡迎。”新疆盛源鵪鶉種蛋育苗繁育養殖基地總經理司愛明介紹,如今,養殖基地存欄鵪鶉近25萬羽,11座養殖孵化大棚全部調試完成后,預計今年年底鵪鶉存欄量將達到80余萬羽,年產生食鵪鶉150噸、鮮蛋810噸,產值可達2430萬元。
“今后,我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把小鵪鶉做成大產業,帶動更多職工群眾一起增收致富。”司愛明說。
特色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等優點,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四師可克達拉市各團場日漸壯大的特色養殖產業,激發了連隊發展活力,讓職工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大棚“淘金”民宿火爆 文旅融合發展讓連隊煥發生機
每逢周末,前往六十九團空中草莓樂園的游客絡繹不絕。
空中草莓樂園鋼架上的生長槽內,一顆顆熟透的草莓如紅寶石般點綴在綠葉中,空氣中彌漫著濃郁香甜的味道。游客有的在品嘗草莓,有的在拍照留影。
六十九團空中草莓樂園是伊犁河谷首家集種植、品種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草莓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基地,占地100余畝的36座大棚里栽種了章姬、紅顏等數十種草莓。基地堅持綠色安全的培育標準,全程采用無土栽培、全自動化節水灌溉技術,種植的草莓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16年,穆學剛與2名返鄉大學畢業生在六十九團實施空中草莓樂園項目,注冊了“傾客田園”商標。
穴盤基質育苗、無土栽培、智能灌溉、物理和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穆學剛告訴記者,空中草莓樂園顛覆了傳統的草莓種植方式,有效利用了空間,生產的草莓深受消費者青睞。
當前正值草莓采摘季,每天清晨都有30余名職工群眾到空中草莓樂園務工,每人每天收入150元。空中草莓樂園還帶動了不少職工群眾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今年,四師可克達拉市在六十六團、六十九團、七〇團等團場大力發展優質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產業,深挖設施農業生產潛能,大力推進設施標準化、生產智能化和產品品牌化,力爭蔬菜產量提升至12萬噸,推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四師可克達拉市以設施農業資源為依托,積極打造專業化、品牌化現代農業園區,運用高新農業技術無土栽培果蔬,將科技示范和休閑觀光相融合,為農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
周末,七十二團九連職工何靖開辦的云杉森林庭院民宿游客盈門。“游客參觀了紅軍團紀念館,隨后就到我們的民宿吃飯休息。入春以來,生意越來越好。”何靖說。
步入七十二團文化廣場,由老紅軍、軍墾戰士和新一代團場青年形象組成的“開拓者之歌”藝術群雕巍然矗立,向人們展現著團場的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汲取奮進力量,如今來七十二團參觀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
將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的同時,七十二團深挖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業態進行資源融合、文化融合,壯大集體經濟,推動富民增收。
走進距離國家5A級旅游景區那拉提景區僅20公里的七十一團七連,只見家家庭院內都種著品種豐富的蔬菜瓜果,連隊巷道柏油路寬闊整潔。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七連美麗的自然景觀、熱鬧的巴扎、激烈角逐的賽馬比賽、熱鬧的篝火晚會等,都會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游玩。今年以來,七連接待游客數量大幅增長,連隊職工創辦的民宿一房難求。
今年,四師可克達拉市著力發揮文旅資源優勢,培育旅游產業市場主體,做精做大旅游服務業,通過“旅游+”深度融合,使旅游功能更加健全、業態更加豐富、品牌更加完備,讓游客感受到來有所值、住有所值、玩有所值、購有所值。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一頭連著職工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實現共同富裕的“大夢想”。走進四師可克達拉市,可以看到一幕幕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聽到一曲曲篤定從容的發展旋律,感受到一份份厚重的民生答卷,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各族職工群眾團結一致、不懈奮斗,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培育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兵團日報評論員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培育發展特色產業,高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現代農業發展走在了兵團前列。
特色產業是帶動職工群眾就業增收的有力抓手,也是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特色產業就像一根“金扁擔”,一頭連著職工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賬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特色產業發展,只有特色產業興旺了,職工群眾的“腰包”才能鼓起來,才能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團場連隊聚集,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立足本地資源,興一方產業。各地的特色農產品比比皆是,四師可克達拉市的優質果、肉、蛋等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既是“種”出來的,也是“育”出來的。四師可克達拉市立足自身優勢,科學精準地選擇特色產業,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以科學種植、科學預防、科學管理,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過程把控,推動優勝劣汰、質量興農,真正實現“人有我優”,走出一條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
圍繞產業振興,活一方經濟。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積極探索“農業+”“旅游+”,做強產業鏈,農業品牌數量快速增長,產業效益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對于經濟效益的提升是巨大的。我們要進一步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優勢產業價值鏈提升。同時,要把農業和文旅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圍繞兵團文旅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康養農業,打造以“紅色”為主題的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最終形成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等產業一體化發展。
激活發展引擎,富一方百姓。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得好,往往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群眾。在這一點上,四師可克達拉市作出了好的示范。我們要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把就業崗位、增值收益和未來潛力更多地留給職工群眾,讓特色優勢產業成為富民產業,讓更多“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在兵團大有可為,最大限度提高職工群眾收入,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特色是生產力,更是競爭力。我們要圍繞“特”字下功夫,打造更多的“四師可克達拉市樣板”,因地制宜選準品種,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價值,讓更多特色鮮明、業態多樣的特色產業不斷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讓兵團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牛永剛、禚藝、孫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