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四師六十八團五連的麥田里,職工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通訊員 高愛云 攝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牛永剛 禚藝 孫劍
4月下旬,伊犁河谷春播正酣,春管漸忙。
蹲在地頭,搓捻攥在手心里的泥土,四師可克達拉市六十三團十四連職工陳溪笑意漸濃,田間墑情適宜,拔節分蘗的冬麥苗已進入快速生長期。“多種糧、種好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兵團人義不容辭!”陳溪說。
近年來,兵團糧食總產連創歷史新高,2022年糧食總產增量占全國增量近十分之一。作為兵團最大最優的糧食生產基地,四師可克達拉市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持續保持兵團第一。
如何深入學習、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切實發揮好兵團農業優勢,努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彰顯兵團擔當?春季農業生產大忙時節,記者在四師可克達拉市田間地頭找尋答案。
糧食種植面積穩定保持高位
職工種糧積極性持續高漲
站在四師可克達拉市富饒的土地上,陣陣春風掠過麥田,滿眼嫩綠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面積、保產量,是抓好糧食生產非常重要的一步。四師可克達拉市最新農情調度數據顯示,今年師市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46萬畝,占耕地面積80%以上,連續5年穩定在110萬畝以上。
受益于兵團深化改革,四師可克達拉市各連隊職工2018年就拿到了國有農用地承包經營權證,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種什么、不種什么,均由職工自行決定,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得干預。為什么連隊職工更愿意種糧?七十二團九連職工王雪源道出了大家的心聲:“兵團職工素有種糧的好傳統,我們又趕上了好時代,種糧不愁賣、有補貼,收益也不錯。”
講起四師可克達拉市的紅色歷史,老黨員徐作懷如數家珍:這支部隊的前身可追溯到八路軍三五九旅七一七團,電視劇《亮劍》新四旅的原型正是三五九旅,為新疆和平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績。進軍新疆,第一代軍墾戰士很快實現糧油自給自足,并每年向國家上交大量農產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每次聆聽師市紅色歷史宣講,我們都會感到熱血沸騰。”六十六團九連職工孫志平說。
每年開展民兵冬季軍事訓練、每周連隊組織升國旗、常請老黨員和退休職工講述黨史和兵團維穩戍邊史……多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堅持用兵團精神鍛造新時代職工隊伍,團結動員廣大職工賡續紅色血脈,深刻領悟兵團“因國家利益而生”的崇高使命和深刻內涵。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之務。國家利益就是兵團利益。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提出,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教育引導職工提高種糧積極性,持續抓好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量,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師市力量,體現師市責任擔當。
在教育引導職工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同時,四師可克達拉市深刻把握種糧職工的“錢袋子”與國家的“米袋子”之間的內在邏輯,不斷健全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讓種糧職工不吃虧、有錢掙,盡可能多得利。該師市嚴格落實國家和兵團耕地地力保護、實際種糧職工一次性補貼等惠農政策,僅2022年就發放各類強農惠農資金1.7億元,補貼糧食作物超過百萬畝,惠及種植戶3萬余人。
“這些年能明顯感覺到國家的農業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種糧更有信心了!”六十四團一連職工朱文亮說。
單產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踔厲前行提升糧食產能
節氣不等人,春日賽黃金。在新一季的耕耘中,六十七團十一連職工王學琴的臉又被春風“染”成了標準的“小麥色”。2022年,四師可克達拉市冬小麥最高單產達到856.23公斤,刷新伊犁河谷冬小麥高產紀錄,這個紀錄就誕生在王學琴種植的麥田里。“有良種,配套良法,我們有信心種好今年的糧食。”王學琴說。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四師可克達拉市糧食總產已連續5年穩定在75萬噸以上。不僅如此,該師市2022年糧食單產達到664公斤,是全國單產水平的1.7倍;萬畝玉米單產1300公斤,連續10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居全國前列;大豆單產創下全國紀錄。四師可克達拉市農情調度數據顯示,今年師市糧食總產可達近100萬噸。
主要糧食作物單產均位居全國前列,反映出四師可克達拉市糧食生產能力已處于高位,如何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這個答案,在四師可克達拉市上下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行動中,在良種配良法的實踐中,在不斷強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
今年,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以上率下推動糧食高產創建,設置74塊師團領導高產指揮田,通過細化高產創建技術措施,以點帶面促進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翻看師團領導高產指揮田“作戰圖”,創建地點、面積、攻關單產、科技支持團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等內容詳實,路徑、方法清晰明了。
“師團領導領路,農技專家指導,今年一定能多打糧食。”正在忙著播種制種玉米的七〇團三連職工王新軍說。
今年,六十八團二連職工邱書學種植了130畝大豆。去年,第二年種植大豆的邱書學就在農業農村部舉辦的全國大豆高產競賽中一舉奪冠,被農業農村部授予“金豆王”稱號。秘訣在哪里?
四師可克達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德友一語道破:兵團農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高,具有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職工隊伍,有利于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和生產模式。
今年,四師可克達拉市以全面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為抓手,強化矮密早、水肥一體化、良種良法技術集成應用,推動糧食作物單產再創新高。
在鞏固糧食生產根基方面,四師可克達拉市計劃投資4.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5萬畝,到2024年確保171萬畝基本農田全部建為高標準農田。近期兵團農情調度情況顯示,當前該師市高標準農田在建設規模和進度上都位于兵團前列。
糧食比較收益低于經濟作物
多種經營提升種糧收入水平
糧食的比較收益低于棉花、籽用西葫蘆等經濟作物,這會直接影響職工的種糧積極性,也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打破的瓶頸。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四師可克達拉市既靠政策扶持,也靠經營增效,趟出了一條打好糧食安全主動仗的新路。
35畝玉米交給合作社托管,年收入接近10萬元!種植水稻畝均收益超過3000元!這兩組令人振奮的數據分別出自七十九團四連和六十八團六連。
2022年,七十九團四連職均收入近10萬元,職工全部加入連隊黨支部領辦的可克達拉市碩豐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受益于制種玉米和商品玉米高效集約化種植,合作社托管的1.2萬畝土地僅由14名社員進行專職管理,其余社員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或自主創業,或進廠務工。2022年,擁有435名社員的可克達拉市碩豐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現收入3755萬元,社員獲得分紅935萬元。
七十九團四連職工楊小華對加入合作社感到很滿意。他的家庭賬本中詳細記錄了全年收入情況:土地流轉收入2.45萬元,種植收益分紅2.1萬元,合作社社辦企業農產品加工增值收益二次分紅8000元,在社辦企業里務工收入3.6萬元。
六十八團是四師可克達拉市主要的水稻生產基地,過去,雖然這里的水稻平均畝產能夠達到750公斤,在全國居于較高水平,但每畝水稻能夠給職工帶來的純收入僅有800元。
為保障種糧職工收益,近年來,六十八團六連探索推行稻蝦共作增收模式,將傳統稻米生產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有效提高稻米、小龍蝦的品質,拓寬了職工增收之路。“稻田里養蝦效益好,去年,每畝稻田給我們帶來了3000元左右的純收入。”六連職工周伍生說。
“我們生產的稻米還實現了網上全程可追溯,通過網民‘云認養’稻田,提升優質水稻價值,實現持續增收。”六連黨支部副書記、連管會連長陶志強說。
當前,在水稻連續12年實現豐產豐收的六十八團,已初步形成了小龍蝦種苗、養殖、加工、銷售、餐飲、技術服務一條龍發展模式。團場還建起了長豐稻作文化展覽館景區,夏秋季節,游客可搭乘觀光小火車穿行在稻田中,感受唯美的田園風光。
今年,六十八團種植水稻7.7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
事靠人做,業由人興。四師可克達拉市把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讓職工種糧有錢賺、生活有奔頭,更多職工愿種糧、多種糧,穩住了農業基本盤,夯實了“三農”壓艙石,為師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