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與新疆的冰天雪地相比,四川盆地已能嗅到春的氣息。
驅車出成都,沿南海高速向東北而行,薄霧散去,山坡上的滿眼翠綠漸漸清晰起來。
在去往南充市南部縣升鐘鎮途中,汽車在玉眉山村楊家山口停了下來,山坡上的萬畝晚熟柑橘樹惹人注目。南充市是晚熟柑橘之鄉,南部縣的晚熟柑橘尤為出名,每年柑橘成熟之際,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
2月23日10時,在玉眉山村楊家山口,記者看到村民陸續上山,給柑橘樹施肥。
柑橘樹下,新鋪設的PE樹脂軟管縱橫交錯,滋養著等待上市的晚熟柑橘。
“這一排排管道是保證柑橘豐收的‘功臣’。”玉眉山村村民何澤勝說。
何澤勝所說的“管道”,是新疆天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管材。這些管材為何從干旱的新疆來到水資源充沛的四川,成為村民口中的“功臣”?
面對記者的詢問,何澤勝笑著說:“南部縣也缺水,玉眉山村更是十年九旱。”
南部縣地處川東北“干旱走廊”腹地,丘陵地貌居多,是典型的旱區,人均水資源617立方米,雖然比兵團多了不少,但工程性、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問題嚴重。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村民用水面臨水源條件和有效供給的雙重制約。拿玉眉山村來說,水、路不通一度制約著經濟發展。
提起用水問題,玉眉山村原黨支部書記楊勤德深有感觸:“這里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看得見水卻用不到水,以前給地澆水,只能一桶一桶往山上背。”
來自兵團的節水灌溉技術,讓村民從“看得見水卻用不到水”的困境中走出來,也讓這里的晚熟柑橘告別“背水解渴”的局面。
2018年12月,天業集團在工信部的牽線下,就節水灌溉技術與南部縣進行戰略合作,從項目、產品、示范等方面對南部縣進行技術幫扶,建設“兩高一優”柑橘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
同年,天業集團與玉眉山村詠楊土地股份合作社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打造水肥一體化核心示范園區,在晚熟柑橘基地鋪上滴灌管道。
“兵團的滴灌節水技術,省時省力省水,巴適得很!”村民們紛紛點贊。
此后,天業集團在南部縣流轉土地5800余畝,建成南部縣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并提供整套農業綜合技術解決方案,由天業數字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負責田間種植管理各項程序,可通過手機一鍵啟動。
“相比傳統的管理技術,天業節水技術可節水60%,每畝節省肥料和人工費用500元以上。”新疆天業節水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曹海江說。
不僅如此,這套系統還可以實時監測天氣、土壤墑情、灌溉用水、作物長勢,提供智能運行方案,為晚熟柑橘提質、增產奠定基礎。
同時,示范區還融入柑橘新品種引進、種苗繁育、技術培訓、產品加工、電商營銷、休閑旅游及文化推廣等新型農業元素,打造新型農業綜合體,村民在獲得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的基礎上,還可通過勞務承包、股份合作模式增加收入。
“土地承包費每畝400元,采收柑橘、修剪果樹又是一筆收入,小柑橘化身致富果,大家的錢包越來越鼓。”楊勤德說。
產業興則百姓富。以天業集團節水技術為依托,南部縣梯次建成11.2萬畝晚熟柑橘產業線,涉及19個鄉鎮的86個村。晚熟柑橘產業園的建成,讓更多村民成為“職業農民”,南部縣15萬人次在產業園就業創業,人均年增收1.2萬元。
“采用天業集團節水技術不僅改善了林地灌溉環境,還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玉眉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敏說。
“兵團的大田滴灌節水技術已推廣到我國18個省區,覆蓋面積達1.3億畝,并以滴灌技術為核心,研發出水肥一體化、干播濕出等多項現代農業配套技術,成為兵團現代農業的一張名片。”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畢顯杰說。
(常丫丫 劉芳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