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3年開始承擔新疆考古項目,至今已經20年了。”白發燦然的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水濤說。2月24日,記者在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見到了他。
水濤教授。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張海峰攝
水濤對新疆的深情源自故鄉情結。他的父母是隨王震將軍一起進疆的第一代軍墾戰士,水濤出生在石河子市。盡管很小就隨家人離開了新疆,但這里是他永遠的故鄉。
2003年,已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教授的水濤,代表南京大學開始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我的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新疆是我關注的重點。”這一次,水濤跟著新疆同行,把當時已知的南北疆重要遺址都跑了個遍。
帕米爾高原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跡。“香寶寶墓地在塔什庫爾干河谷高地上,河谷寬闊平緩,水草豐茂,遍地牛羊,河谷邊還有很多天然泉眼,簡直就是人間仙境。”水濤回憶,“每次到新疆考古,對新疆的感情就會加深一分。”
水濤教授(右)和學生在阿克塔拉遺址群考古現場“修車”。 圖片由水濤教授提供
2005年,水濤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疆通史》(史前卷)主編,“這個項目延續多年,我一直在關注、追蹤新疆考古的最新發現。現在,這個項目完成了,我又參與了‘考古中國’的新疆項目。”水濤說。
從2021年開始,每到暑假,水濤就帶著南京大學團隊和新疆文物考古所的同行一起,在疏附縣烏帕爾鎮的戈壁荒漠間,對阿克塔拉遺址群進行考古發掘。七八月,正是南疆的酷暑季節,戈壁灘上風沙不斷。“在新疆考古,就要熱愛戈壁和風沙。”年逾花甲的他對學生們說。
近年來,新疆考古新成果出現“井噴”,水濤非常欣慰:“新疆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在新疆的考古發現中,文化的多樣和融合非常突出,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征的生動寫照。”
目前的發掘結果表明,阿克塔拉遺址群至少存在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一個是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另一漢晉時期遺存年代約為公元3世紀左右。這一成果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關注。
水濤告訴記者,在阿克塔拉遺址群的青銅時代遺存中,已顯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痕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今年暑假,我們還要過來,繼續發掘阿克塔拉遺址群。”水濤說。
責任編輯:木卡達司·買買吐遜
(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