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各墾區職工群眾爭相學技術,活躍在設施大棚、企業車間
為致富而忙 為幸福而忙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雪嬌
1月10日,在位于六師芳草湖農場的新疆綠豐農業產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設施大棚內,員工在采摘蔬菜。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
1月16日,在四師六十八團三連農家書屋,職工群眾在讀書看報。楊俊欽 張婷 攝
冬季本是農閑時節,但天山南北兵團廣大職工群眾卻沒閑著,爭相學技術、經營設施大棚、進企業務工,尋找增收的“新路子”。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成為冬日里動人的風景。
冬日變得“熱氣騰騰”。時下,兵團職工群眾開啟了忙碌而喜悅的“豐收季”,為致富而忙,為幸福而忙,為鄉村振興而忙,用美好生活的圖景,充實這悠長的冬閑時光。
不負好時光 送“技”到身旁
“木耳、粉絲、粉條宜用冷水泡,香菇、腐竹宜用熱水……”1月13日,在十四師二二五團,昆玉市遠創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辦的中式烹飪培訓現場,老師在給學員們講解干貨泡發的技巧。
入冬以來,二二五團職工群眾積極參加團場組織的各類培訓,變冬閑為冬忙。
“今年我報名學習了中式烹飪,幾天下來,學到了很多烹飪知識和技巧,我計劃以后從事餐飲行業。”二二五團一連群眾約如古麗·吾布力說。
連日來,在二二五團,各類技能培訓班同時開課,中式烹飪、電工、家政等結合職工群眾實際需求開設的課程備受歡迎。
“團場每年利用農閑時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提升連隊職工群眾職業技能水平,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連隊職工群眾,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負責此次培訓的該團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黃瓊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提高團場連隊勞動力職業能力,滿足廣大職工群眾就業創業的需求,兵團各師市集中力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科技之冬”培訓活動。廣大技術人員通過“技術+政策大禮包”的形式,向職工群眾傳經送寶。
六師芳草湖農場在“科技之冬”培訓活動中,通過外聘專業講師、組織本土專家授課,助力農業提質增效、職工群眾穩步增收。
芳草湖農場二十連職工包為霞今年計劃種植棉花,在農作物植保員初級工培訓班上,她聽得尤其認真。“在棉花種植方面,我還是欠缺經驗和技術,導致去年產量不高。在培訓課上,老師講得非常生動,通過學習,我的植棉理論知識水平提高了,我對今年棉花增產的信心十足。”包為霞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兵團各團場連隊以穩就業為導向,圍繞職工就業創業等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主題,實行“菜單式”教學,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保證職工群眾能夠學習到真技能、真本事,拓寬就業渠道。
棚內果蔬香 日日有進賬
雖是隆冬時節,但眼下的兵團各團場連隊溫室大棚里處處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各類果蔬長勢喜人。種植戶每天都忙著進行冬種、冬收及日常管護等工作,設施農業已經成為冬季增收的主打產業。
走進三師四十四團十三連萬畝果蔬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現代感十足的農業生產圖景。大棚內栽培架上擺放著一盤盤長勢喜人的生菜,種植戶黃新友忙著給蔬菜施肥。
過去,黃新友秋收過后就“無所事事”了。近幾年,黃新友看到身邊的很多人在冬閑時節經營設施大棚,也想嘗試一番。2022年9月,他承包了5畝大棚,種植各類反季節蔬菜,如今收獲一茬接一茬,收入比之前增加了一半,他的心里滿是歡喜。“種植大棚蔬菜每月最少收入2000元,這個冬天預計增收超過2萬元。”黃新友說。
近年來,三師圖木舒克市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各團場通過實施政策扶持、企業帶動、能人引領,發展畜牧養殖、設施農業等特色產業,打造職工群眾家門口的“致富空間”,拓寬群眾“致富路”,引導廣大職工群眾唱響增收致富曲。
1月15日,記者來到四師六十二團七連種植戶王書文的大棚內,地上的草莓已經掛果,黃燦燦的橙子掛滿了枝頭。
王書文在七連新建了6個設施大棚,他抓住地處霍爾果斯口岸的優勢,在大棚內種植了草莓,每年冬季都能吸引眾多游客來他的大棚內采摘草莓。農家采摘游讓他嘗到了甜頭,每年銷售草莓收入4萬余元。
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采摘,王書文又從四川購進了600棵橙子樹苗栽種在草莓大棚內,形成了高低組合的種植模式。經過精心管理,今年,他種植的橙子樹終于開始掛果。
王書文說:“春節馬上到了,已經有一部分游客打電話預訂了,春節前后大家就能過來采摘橙子。”
六十二團七連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吸引周邊游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前,全連共有36個大棚,種植了草莓、蔬菜和各類苗木。
近年來,兵團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為保證蔬菜種植產業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農業部門積極引導幫助職工培育各類蔬菜苗,建立現代化的蔬菜育苗大棚,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職工增收。
靈活就業忙 致富有方向
寒冬已至,有的職工群眾放下手中的農具,走向新的工作崗位,讓冬閑成了“增收季”。
在十二師三坪農場,多名職工群眾忙完農事后,走進了新疆新華華龍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忙碌著印制年畫、掛歷等節日俏銷品。
今年,三坪農場加快推進零工市場建設,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薦、勞動維權等全方位就業服務,同時加強與轄區企業的溝通,吸納農場職工群眾在建筑、運輸、家政服務、環境衛生、保安保潔、食品加工等行業靈活就業。
近年來,兵團各師市團場積極引導鼓勵職工群眾農閑時節進入企業打工創收致富,使越來越多的人過上了“農忙當農民,農閑當工人”的“兩棲”生活,實現多元化增收。
隨著紅棗銷售旺季的到來,一師阿拉爾市各紅棗加工企業迎來了大批訂單,前來務工的職工群眾越來越多,大家通過各種渠道增收,腰包越來越鼓。
一師十三團十六連職工王加富采收完自己的紅棗,便在該團紅棗加工廠當起了工人。
王加富說:“以前冬天都是閑在家里,這幾年看連隊其他職工都在忙著掙錢,在連隊‘兩委’的介紹下,我也開始在加工廠里打工掙錢,一個月能有3500元的收入。”
“夏秋忙兩季,一年閑半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
兵團處處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廣大職工群眾創收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他們各顯其能,紛紛在農產品上做文章,或種植或加工或銷售,譜寫了一支支冬閑增收曲。
(馬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