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頻頻“造訪”、由“稀客”變“常客”、伊犁河谷濕地成天鵝的家、一度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開始重現人們的視野……放眼天山南北,處處呈現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抓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怎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讓美麗新疆“顏值”更高,代表委員建言獻策,暢所欲言。
建設美麗新疆步伐鏗鏘
“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單位GDP能耗下降10.1%。”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清晰地勾畫出五年來,我區沿著綠色發展之路奮力前行的足跡。
庫車市東湖公園。庫車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正如報告中所說,這五年,美麗新疆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改善,帶給各族群眾的是滿滿的幸福感。”自治區人大代表、阿克蘇地委委員、庫車市委書記王魯軍說。
王魯軍說,庫車市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完成生態治理工程12.99萬畝、植樹造林8.2萬畝,成功打造小白杏、桑葚2個萬畝綠色果品生產基地,新增綠化面積26.91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61.79%,成功創建自治區園林城市,并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初驗,初步實現“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城市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疆首次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這些字句在自治區人大代表、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英巴扎村團支部書記排爾哈提·玉素因看來,有別樣的意義。
“過去,每當沙漠起風,即使關緊門窗,沙子還是無孔不入。現在,越來越多的沙漠披上綠衣,老百姓還當起了護林員,在沙漠里養生態雞、種大蕓,沙窩窩成了‘金窩窩’。”排爾哈提·玉素因說。
綠意盎然的麥蓋提縣城。通訊員 張建軍攝
“在政府工作報告最后的‘名詞解釋’中,27個名詞中,有5個都涉及生態環境保護。這些熱詞充分說明,自治區堅持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戴武軍說,五年來,自治區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選項,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庫車是資源型城市,越是資源型城市,越要跳出傳統思維,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歸結起來,就是算政治賬,這絕不能含糊。”王魯軍說。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庫車在多方面作了努力。建設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并運營;淘汰落后產能,關閉退出一批非煤礦山;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行為,深入開展國土山川綠化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全面建立縣、鄉、村三級林長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計劃分步驟推進自治區“碳達峰十大行動”和節能減排“十大工程”。王魯軍說,庫車市將聚焦落實“雙碳”目標,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試點建設熄燈工廠、綠色車間,加快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等綠色低碳項目建設。依托數字化產業中心發展數字經濟,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眼底色。
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在建制氫工廠。通訊員 陳星宇攝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74.6%”,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數字與自治區人大代表葉爾納爾·胡馬爾汗的工作密切相關。
葉爾納爾·胡馬爾汗是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工程師。“2018年,這個數字是69%,五年來,5.6個百分比的提升,不容易、不簡單。”他說。
政府工作報告將伊犁河谷大氣污染問題與“烏—昌—石”“奎—獨—烏”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提到同一高度。
葉爾納爾·胡馬爾汗介紹,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會同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環境監測站組成項目課題組,開展了“伊犁河谷核心區城市大氣污染深度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對策研究”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該項目將為實現伊犁河谷核心區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進我區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
推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公共機構、低碳社區和低碳企業試點示范,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代表委員們認為,必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自治區政協委員,新疆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干旱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伊元榮說,隨著垃圾分類的普及推廣,新疆各城市紛紛建立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并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活垃圾分類宣教活動,讓市民了解更多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特別是烏魯木齊市,已基本構建了“以法治為基礎、市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全市前端分類收集設施配置到位,分類運輸體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平臺建設有序推進,末端處置設施加快建設,垃圾分類設施覆蓋范圍逐年擴大。
2022年6月,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古牧地西路街道新園社區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通訊員 黃金袁攝
“我們要繼續加大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垃圾分類引導教育,抓好日常監督管理,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伊元榮說。
“平時少用一個塑料袋,點外賣時選擇‘無需餐具’,出去吃飯時盡量‘光盤’,外出時選乘公共交通工具,綠色低碳生活不妨先從這些小細節做起。”葉爾納爾·胡馬爾汗說。
葉爾納爾·胡馬爾汗還建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率先開展節約型機關建設,提高公務用車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教育引導干部職工養成綠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