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斷臂男孩”真實事跡改編的影片《平凡英雄》于9月19日首映,9月30日正式上映,國慶期間實現票房過億并贏得普遍好評。該片通過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再現了救助救治和田斷臂男孩這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影片在呈現這場跨越1400公里的陸空生命接力中,塑造了一批各行各業生動鮮活的平凡英雄形象。這些平凡英雄拼盡全力,用真情真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為觀眾唱響了一曲扣人心弦的人間大愛的英雄贊歌。
善于抓住觀眾的情緒情感
激發起觀眾的觀影熱情
電影作為敘事藝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講好故事。故事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是否能夠抓住觀眾的情緒、情感,激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調動起觀眾的觀影熱情。電影《平凡英雄》一經播映就能好評如潮,充分說明本片善于抓住觀眾的觀影熱情,激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首先,敘事節奏極強,緊緊抓住了觀眾情緒,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影片開始,溫柔的母親和帥氣的哥哥帶著可愛的小男孩在田間勞動,調皮的小男孩在無憂無慮玩耍,一切都顯得那么美好祥和。此處敘事非常平緩。突然,小男孩的小風輪飛到了農機轉輪下,他帶著恐懼的表情試探著去拿小風輪,幾次伸出手去抓小風輪,轉輪不住地轉動,母親和哥哥完全沉浸在勞動之中,對于即將到來的危險毫無知覺。此處敘事節奏逐漸緊張。小男孩的手越來越靠近農機轉輪,觀眾緊張得情緒完全被調動了起來。“啊!”隨著一聲慘叫,小男孩的胳膊被鋒利的農機轉輪生生切斷。敘事的節奏非常迅捷,觀眾也緊張到了極致,似乎親身感受到那種滲入心頭的劇痛。在這一場景中,故事由舒緩到緊張再到激烈,觀眾的情緒完全被敘事節奏所帶動,全身心沉浸到影片之中,與片中人物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其次,善于設置懸念,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激起觀眾的情緒共振。斷臂男孩的事跡在新聞媒體已經廣泛報道,觀眾故事的結局也都提前知道了。但是電影《平凡英雄》卻依舊能夠巧妙地利用救助救治的每個細節來設置懸念,從而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在這場救助救治過程中,最令人緊張的就是“時間”。斷臂男孩必須在八小時內從和田到烏魯木齊橫跨1400公里完成接臂手術。八小時是小男孩生命能否挽救的時間上限,八小時內的每分每秒都彌足珍貴。
為了爭分奪秒地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斗,該片在敘事過程中非常善用時間的畸變來制造緊張的情節,設置扣人心弦的懸念。如開車到醫院偏偏遇到嚴重的堵車,車輛被堵死了?怎么辦?觀眾的心被揪了起來;斷臂男孩趕往飛機場,最后一班飛機恰好剛剛起飛?怎么辦?登上飛機,偏偏沒有了座位?怎么辦?男孩坐上了飛機,烏魯木齊的醫生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他動手術?手術能否成功?電影《平凡英雄》就是在這個生命接力中制造了一系列“障礙”,由此產生了這一系列連環的懸念,讓觀眾的心猶如在坐過山車,忽上忽下,緊張不已。觀眾的情緒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同頻共振,深深地為斷臂男孩的命運所擔憂,也被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劇情所吸引。正因為影片《平凡英雄》再現這場“生死時速”的生命接力賽時善于利用觀眾的緊張的心理激起強烈的情緒共振,才將這個觀眾非常熟悉的故事講述得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扣人心弦,這是影片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
善于塑造英雄群像
展現美好的人性
在這場生命接力中,涌現出了醫生、機組人員、乘客、警察等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他們雖然與斷臂男孩素昧平生,但卻都能夠挺身而出,竭盡所能地為挽救小男孩而不懈努力。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平凡英雄齊心協力,爭分奪秒,才共同創造了挑戰時間極限的生命奇跡。影片非常藝術化地將這些人物形象置身于緊張激烈的救助情境中,用他們各自的言行詮釋出對生命的呵護與尊重。為了讓男孩能夠趕上飛機,在堵車非常嚴重的情況下,警察自告奮勇開著警車護送男孩到機場。雖然飛機已經起飛,但是1分鐘內,南航值班領導就作出決策“立即拖回飛機,二次開門,確保把受傷旅客盡快送到烏魯木齊,同時協調機場各部門做好各項保障工作。在決策運載受傷男孩時,南航新疆分公司運行指揮部向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申請緊鄰一號道口的機位,由原145號遠機位改至103號機位,節省地面運輸時間至少4分鐘。當小男孩沒有座位時,那不知名的一家三口主動讓位。得知孩子順利登機,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立即啟動應急救治預案,開啟綠色通道,20余名醫護人員迅速集結,徹夜不眠地等待著斷臂男孩進行救治。3時15分,和田斷臂男孩被推進負壓手術室,幾乎同一時間,血紅細胞和血漿送到。4時,做完所有術前準備,黎立團隊開始了整個手術最關鍵的環節——接通肱動脈。1針、2針、3針,1秒、2秒、3秒,最終趕在斷臂再植黃金8小時內,接上了孩子的右臂,建立起離斷肢體血供。
正是因為這些平凡英雄們的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為斷臂男孩能夠在8小時內開展手術節省了每分每秒,最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在時長為90分鐘的電影里,影片為觀眾塑造了這一大批全心全意救助救治斷臂男孩的英雄形象。這些英雄平凡樸實、正直善良、真實親切,共同組成了一組生動感人的英雄群像。影片中都是英雄,對于素昧平生的斷臂男孩,每一個平凡的人都竭盡全力挽救生命,充分表現了他們善良無私的美好人性以及尊重生命的大愛精神。沒有一個“壞人”,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反面人物。本來在一部戲中如果沒有正反對立,就很難形成尖銳的矛盾沖突而缺少戲核而使得故事戲劇性不強,觀眾會不愿意觀看,但是《平凡英雄》在沒有反面人物形成矛盾對立的情況下,卻能緊緊抓住觀眾的觀影熱情,原因何在?
第一是緊扣“平凡”的特點,塑造出一批可親可愛可信的英雄群像。在塑造這群英雄群像時,電影《平凡英雄》整個故事的敘述完全是按照救治救助事件發展的順序以線性結構的形式進行的,沒有穿插任何閃回、切入的鏡頭來故意煽情。這樣的表達不僅使得整個故事講述得流暢平順、繁而不亂,錯落有致而又跌宕起伏、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出現、事件的發展都很平實自然,沒有故意夸張煽情,觀眾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善于抓住生活化的樸素的語言、動作、日常化的行為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沒有故意拔高所謂的英雄形象,挖掘出“平凡英雄”身上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最本真的美好善良的人性,拉近了觀眾與“平凡英雄”之間的心理距離。觀眾對這些平凡英雄身上所具備的閃光的人性感覺真實可信,因此審美教育的效果更加容易實現。
第二是巧妙地抓住了“時間”這個關鍵性的元素,設置極其緊張的情境,激發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影片緊緊扣住挽救男孩生命的時間上限8小時來推進情節。因此每一分每一秒對于斷臂男孩來說都彌足珍貴,人們的所有的行動都是在與死神搏斗。而途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意外,而每一個意外都有可能讓這場救助救治活動付之一炬。可以說故事情節是處處涉險,險象環生,每一個關鍵情節點的設置都環環相扣、驚心動魄,由此深深抓住了觀眾緊張的觀影情緒,觀眾與各位真心付出的平凡英雄形成了強烈的情緒共振,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影片最后,當斷臂男孩救治成功時,所有的觀眾都會長舒一口氣,露出由衷的微笑,這樣的結局完全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期待,激起了觀眾精神上的愉悅和靈魂上的升華。
電影《平凡英雄》能夠贏得一致好評,不僅僅是李冰冰、黃曉明、林永健這些大牌明星以及新疆本土明星阿孜古麗、尼加提等精湛的表演,更是巧妙地利用時間這個關鍵性的元素,在情節設計、懸念設置以及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獨具匠心,將救助救治和田斷臂男孩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講述得懸念迭起、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緊緊抓住了觀眾的觀影情緒,激起了他們的情感共鳴。觀眾在觀影后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他們能夠通過這部電影真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平凡英雄們高貴的精神品質以及美好的人性,也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團結互助、親如一家的和諧,還能真切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團結一心的強大凝聚力。這些審美感受對于建構與傳播團結、和諧、美好的新疆形象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充分展示了影片《平凡英雄》在以情感人、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中的巨大成功。
(作者吳玉霞,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新疆藝術學院教授)
供稿a丨中國藝術報
來 源丨中國電影報
編 輯丨杜歡
投稿郵箱 | xinjiangwenlian@qq.com
?
(吳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