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石河子,一座因軍墾而生的城市,一個見證兵團奮斗歷程的地方。
曾經的石河子人煙稀少,是一片戈壁荒灘。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的將士們進駐茫茫戈壁石河子,拉開了屯墾戍邊的序幕。70余年來,幾代兵團人接續奮斗,譜寫了“沙漠變綠洲、戈壁建新城”的壯美詩篇。
石河子從“出生”之日起的所有記憶,都濃縮在市中心一座蒼翠掩映的小樓里。這就是2004 年正式掛牌成立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這里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機關辦公樓,曾是石河子的第一幢高樓,又被稱為“軍墾第一樓”。
作為全國唯一以新中國屯墾戍邊革命歷史為主要研究及陳列內容的博物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通過1500余幅圖片、1400多件套文物實物、17個場景、10余幅油畫,全景式展現了幾代兵團人在開發建設新疆、增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鞏固西北邊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這座博物館,展示的是文物實物,傳承的是兵團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重點了解兵團屯墾戍邊歷史。他強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兵團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駐地選擇在風頭水尾、沙漠邊沿和邊境沿線。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兵團人以火一樣的熱情屯墾戍邊、接續奮斗,讓沙漠披上綠衣,把荒野變成良田。
“兵團精神是激勵新疆各族兒女共同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繼承好、發揚好。”兵團黨委黨校屯墾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羅利華說, “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繼續傳承兵團精神,大力弘揚兵團精神,自覺踐行兵團精神,讓兵團精神的強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凝聚起新時代忠誠履行兵團職責使命的強大動力。”
兵團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把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寶貴教材,持續深入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推進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紅色基因庫建設,不斷擴大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傳播覆蓋面;把“西北邊境第一連” “軍墾第一犁”等紅色資源作為生動教材,使歷史說話、文物發聲,努力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著力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組織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立足崗位,向魏德友、李夢桃、馬軍武等先進典型學習,增強履行兵團“三大功能”、發揮“四大作用”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新征程上譜寫兵團維穩戍邊事業新篇章。
今天,新一代兵團人繼承了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把兵團精神融入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奮斗中。
“兵團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屯墾戍邊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新時代兵團人履行職責使命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價值。當前,兵團正加快推動兵團精神展陳館等重點場館建設,改造提升現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更多展示兵團精神的窗口和陣地。”兵團黨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徐麗表示,自己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持續加強兵團精神研究闡釋,深入開展兵團精神教育,筑牢維穩戍邊的信念之基。
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八師一四四團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王志偉激動不已。 “這不僅是對先輩們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這一代兵團人的鼓舞和激勵,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為推動兵團事業發展壯大、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王志偉說。
“老一輩兵團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光輝歷程令人欽佩和鼓舞,我們會繼承發揚老一輩人的光榮傳統,不畏艱難險阻,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光和熱。”石河子市消防救援支隊南子午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丁亞麗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忠實踐行者,用不懈的奮斗、執著的堅守,繼續書寫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青春故事。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