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6個
國際博物館日
你用過文物表情包嗎?
歷史并不是枯燥無味,高高在上的
很多當(dāng)時的造物工匠
可能都有有趣的靈魂和幽默
今天
新疆博物館的文物申請“出戰(zhàn)”
他們帶著“表情包”來了
總有一款你能用得上
01{彩泥塑打馬球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古墓,長38厘米,高29.2厘米。馬背上的打馬球者蓄八字短須,身穿圓領(lǐng)緊身絳色窄袖長袍,頭戴幞頭,騎一匹白馬飛奔,腳穿黑色皮靴,足踩馬蹬,兩目注視地面,右臂前伸內(nèi)折,手臂揮杖,做擊球狀。馬俑軀體渾圓,前胸寬闊,四肢強健。此俑和馬均被刻畫得形神兼?zhèn)洌^后令人深感震撼,不禁對唐代馬球運動的盛行程度遐思一番。
02{彩泥塑戴面具舞蹈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這件俑表現(xiàn)的應(yīng)是蘇幕遮舞者。舞者頭戴面具,面具形狀與舍利盒上的舞者類似。身著圓領(lǐng)連衣裙,雙臂伸展,兩腳分開,似一個定格的舞蹈動作。面具為黑色獸耳猴面,上有紅色、綠色圓點裝飾,舞者的衣服袖口、下擺有黑色條紋裝飾,鞋子畫出了一個細致的蝴蝶結(jié)。
03{彩泥塑大面舞俑}
【表情解讀】此俑是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的“大面”舞泥俑,有胡人面貌,連腮胡須,隆鼻,怒目,張口呼嘯。穿窄袖白衣綠色戰(zhàn)裙,足蹬皮靴,左腿下蹲,右腿向右側(cè)斜伸作弓步。雙臂向兩側(cè)懸伸,右臂斜伸右側(cè),左臂曲肘略向下傾,手中原握有物件現(xiàn)不存。從面貌和舞姿來看,此俑應(yīng)是唐代伎樂中的“大面”。
04{彩繪泥塑伏聽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身長69厘米,寬61厘米,從穿著上看是一個文官伏聽俑,泥塑,手工捏制,線條簡潔,形象生動。俑頭戴前低后高的黑色圓形冠,身著圓領(lǐng)窄袖長袍,雙腿向上彎曲,雙手半舉,平撲于地。
05{木雕頂竿倒立俑}
【表情解讀】此俑是阿斯塔那336號古墓出土的武周時期亦即唐代西州時期的木雕頂竿倒立俑, 以頭頂木竿和竿上單臂倒立童子的高難動作,為我們展示了當(dāng)時西域雜技藝術(shù)的風(fēng)采。
06{彩泥塑跪坐女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該俑表現(xiàn)的是一位正盤腿而坐休憩的侍女形象。頭梳高髫,身著綠色“v”領(lǐng)襦衣和紅色長裙。雙手自然垂放于膝蓋上,臉型消瘦,身形單薄。頭和身體略彎向左側(cè),將人物的疲憊神情,刻畫得十分傳神。
07{彩泥木胎舞蹈女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形態(tài)端莊,氣質(zhì)高雅,額際間貼的翠綠的菱形花鈿十分醒目。唐代詩人杜牧詩中曾云:“春陰撲翠鈿”;溫庭筠詩里也有“眉間翠鈿深”,由此可見,唐代詩詞中所云的綠色花鈿在新疆地區(qū)確實存在,而且在西州(今吐魯番)婦女中十分流行。
08{木身彩繪高髻泥頭男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336號古墓,高26.6厘米。
09{伏羲女媧圖絹畫}
【表情解讀】此圖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為絹質(zhì),以白、紅、黃、黑四色描繪,人首蛇身,伏羲左手執(zhí)矩,女媧右手持規(guī)。二人上體相擁,下體相纏,是中國傳說中的始祖神。
10{唐彩繪豬首人身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216號古墓,這個笑起來讓人感覺莫名喜感的俑,身高79厘米,面部做了適度夸張,臉瘦鼻子向前伸,獠牙將面部皺褶堆起來,最靈魂的地方就是兩只眼睛被笑成了月牙狀,目前它是新疆唯一的大型生肖類俑型文物。
11{“天王踏鬼”彩繪木俑}
【表情解讀】此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作為新疆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他常年占據(jù)“C位”。天王張口齜牙,每一顆牙齒都雕得一絲不茍,活靈活現(xiàn)!他的服飾,鎧甲、盤領(lǐng),左右胸部各佩一塊圓形護鏡,雙肩有虎頭護膊,分明是唐代猛將出場時的“完美裝備”。“天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濃眉倒立,雙目圓瞪,左臂上舉、腳踏一小鬼,凜然正氣撲面而來。小鬼則用整塊木料雕刻,除頭部繪小紅帽,面部用黑色勾畫出眉須之外,全身為木色,衫托出天王的威儀。
如果留心去看古人的
畫作、俑等人物、動物形象
便會發(fā)現(xiàn)古人的
賣萌功力絲毫不比現(xiàn)代人弱
博覽萬物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利用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在心靈深處
這個周末就走近你身邊的博物館
去發(fā)現(xiàn)身邊有趣的文物吧
素材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新疆博物館、自治區(qū)文旅廳官方企鵝號、@新疆是個好地方
制作:曾麗
監(jiān)制、策劃:陳宇
責(zé)任編輯:曾麗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