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孩子們在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內參觀。近日,昌吉市組織開展“喜迎二十大,走進歷史·我眼中的博物館”等主題系列活動,讓博物館成為教育引導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平臺。 □梁宏濤攝
編者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究竟什么才是一家博物館的“力量”所在?眼下,各類博物館遍布天山南北,老牌博物館紛紛推陳出新,“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館亮點不斷,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觸摸歷史文化的大課堂。石榴云/新疆日報今起推出《博物館的“新”力量》系列報道,帶您“打開”新疆各地博物館了解過去,從中汲取面向未來的新力量,以共同歷史記憶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賈春霞
“今年出臺了《自治區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制定了《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特色博物館的評定辦法》等。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州市及相關企業、團體、個人,發展特色博物館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與革命文物工作處處長趙文政告訴記者,特色博物館遍布天山南北,類型各有不同。它們告別“千館一面”,探索小而美、微而精,講好自己的故事,與傳統博物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為新疆文博生態中一道獨特風景。
特色博物館超百家
“我們的收藏對象不僅僅是實物,實現從物質到非物質的轉變,比如手藝人的工作場景是我們展示的重要內容。”指著門口懸掛著的“烏魯木齊市特色博物館”牌子,品德軒藝術館創始人樊軍民說,占地1500平方米的品德軒和田玉文化基地,涵蓋藝術館、玉雕手藝人孵化平臺、線下實體銷售平臺、切料平臺、干貨匯藝術交流平臺等業態,完整展示玉石產業鏈從源頭到加工及終端的各個環節。
特色博物館指具有特色文化內涵,在陳列展覽、藏品收藏、宣傳教育、開放管理、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具備一項或多項突出特質,展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業等特點的博物館。
新疆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發展特色博物館的優勢條件。截至目前,全疆擁有上百家特色博物館,其中,景區類博物館15家,行業類博物館30家,其他類博物館60家。“這些不同主題的博物館,不但豐富了新疆博物館體系,也滿足了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趙文政說。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擬于“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色博物館”授牌儀式,擬授牌的特色博物館共25家。這些特色博物館覆蓋全區14個地州市,是從上百家特色博物館中遴選出來的,它們或呈現新疆地域特色,或彰顯不同行業特點,或圍繞紅色基因傳承,或反映當代主題,或填補某領域空白,滿足了各族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此外,自治區正在建設絲綢之路樂器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電影博物館等,各地州市也在快速培育特色博物館,豐富著各地各領域的文化底蘊。
滿足不同群眾需求
盡管新疆特色博物館發展速度較快,但也存在數量總體偏少、布局不夠合理、結構不優化、特色不太鮮明等問題,與各族群眾對博物館的文化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趙文政介紹,在全疆上百家特色博物館中,非國有博物館占70%左右,如何精準對接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活”下去,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他舉例說,新疆活體昆蟲博物館雖然開館時間只有4個多月,但累計接待觀眾超10萬人次。但有一些特色博物館或因管理理念、展陳設計理念落后,或因資金短缺、藏品單一,或因宣傳不夠、位置偏僻等緣故,門庭冷落,并沒有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
新疆活體昆蟲博物館為何能在短時間成為“爆款”?該館負責人吳貴州認為,它填補了多年來新疆該領域展館的空白,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了一次滿足好奇心、增長知識,近距離觀察昆蟲的機會,滿足了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
位于昌吉市二六工鎮紅星村的新疆新輝紅色記憶博物館成立于2013年,是新疆首家紅色記憶非國有博物館。開館至今,通過實地參觀和網絡直播閱覽,先后接待百萬人次參觀。“我們的紅色藏品有5萬件,目前常態展出的有2000多件。”該館館長宋翠艷說,為了保障正常運營,參觀還需購買門票,“我們希望在政府支持和各界幫助下,能實現免費開放,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接受紅色教育洗禮。”
探索新路尋求突破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是具有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功能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要想實現博物館高品質、差異化發展,重點還是要依靠各地政府支持。”趙文政說,對于經營上困難的特色博物館,政府要從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博物館自身也需要進行改變。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為主,在發展理念、技術、手段、業態等方面進行創新,把知識性、娛樂性、互動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是特色博物館發展突破的新方向。在這方面,一些特色博物館已經邁出探索的第一步。
新疆日報報史館2019年成立以來,不斷豐富內容和形式,專門開設了適合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研學課程。開館兩年多來,已接待各類團體967家,觀眾兩萬余人次。
塔城手風琴文化展館目前是全國收藏品種和種類最多最全的手風琴館。塔城市博物館館長馬玉蘭介紹,除了在展品的類別和數量上有所增加外,還將對展館進行數字化提升。
作為科普類博物館,昌吉恐龍館通過每年舉辦聯展、軟硬件升級等創新舉措,10年間接待觀眾約486萬人次。“今年,我們將館內的4D電影升級為7D電影,新增加了VR體驗區。接下來,我們還將與周邊各類學校進行互動合作,向更多學生普及科學知識。”該館科普宣傳部部長祁亞楠說。
“未來,我們將繼續培育和引領特色博物館的發展,讓特色博物館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將其打造成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平臺。”趙文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