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位于新疆西南部,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不久前,總臺新春走基層記者崔寧來到巴楚縣拜什吐普村蹲點采訪。
這里曾是當地貧困戶最多的村子之一,2016年的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左右。不過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一萬四千元。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鄭文新駐村4年,馬上就要離開了,但村里還有幾件事他放心不下,這幾天正馬不停蹄地抓緊干。
地里正進行實驗的是種哈密瓜用的機器,具備開溝、平地、覆膜等多個功能。這是鄭文新駐村之后,指導村民阿不都薩拉木發明的,還獲得了國家專利。走之前,鄭文新想幫他再做一次改造升級,增加播種和施肥的功能。
來駐村之前,鄭文新是新疆畜牧科學院副院長,也是國家產業體系的崗位科學家。駐村后,他并沒有著急找項目、要資金,而是決定先在村里召集年輕人成立一個科技興趣小組,從中找到掙錢的路子。
鄭文新說:“我就想讓大家知道,科學不止是科學家的事,農民也可以當科學家。只要掌握好的技術,只要有好的方法,干什么事情都會更容易。(第一次)等了一晚上,一個人都沒來。”
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副拜什吐普村村委會副主任菇克亞 ·司馬義說:“我們那時候一家一家動員,第二次來了48個人。”
就是這48個人,成了拜什吐普村最先富起來的那批人。而鄭文新當天給他們講的是“抓老鼠”的故事。
鄭文新說:“當時也是冬天,村民家儲備過冬的糧食引來鼠患,我下載了一些視頻,給他們教用瓶子抓、用桶抓、用農村隨處可見的東西做捕鼠工具,結果一冬天,老鼠快抓沒了,大家對科技的興趣也激發出來了: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0多歲的阿不都薩拉木有一門電焊手藝,因為家里種哈密瓜,他曾想發明一種種瓜機器,提高效率。
鄭文新了解到阿不都薩拉木的想法,鼓勵他試試。在鄭文新的指導下,阿不都薩拉木研發了半年多,真把覆膜機造出來了!
鄭文新說:“以前人工操作,大概一個人要四天左右才能干一畝地,或者四個人一天才能搞完一畝地,效率比較低,我們這個機子目前就可以一天種兩百畝。”
這個機器讓瓜農效率明顯提高,收入也增加了,阿不都薩拉木的覆膜機大賣!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駐村村民阿不都薩拉木 ·牙生說:“去年賣了163臺機子,今年(計劃)賣三百臺機子。”
去年,阿不都薩拉木的年收入達到了70多萬,直接帶動就業崗位近200個。
阿不都 ·薩拉木的徒弟卡迪爾 ·吾楚爾說:“打工的時候,很勉強地過日子。到了薩拉木師傅的店里以后,有固定的收入,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2019年和2020年,阿布都薩拉木分別獲得全國青年農民致富帶頭人稱號和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駐村四年,鄭文新讓村里興起了一股“科技風”。這些科技小發明,看起來不起眼,卻解決了村民生產生活中的需求。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村民伊力哈木 ·烏拉依木說:“這是我們小羊的方艙,就用廢舊塑料桶做的,又保暖又衛生。”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村民卡迪爾 ·吾術爾說:“小牛保暖衣,小牛生下來以后容易拉肚子,穿了這個保暖衣以后。小牛不會得病,長得又快。”
鄭文新駐村后,還把村民一直自產自用的酸奶、蜂蜜,變成了掙錢的門道。他通過推廣科學養殖技術,使奶牛的產奶量提高了三倍,全村奶牛數量從42頭增加到400多頭,他帶著村民制作蜂蜜放在網上銷售,也很受歡迎。
村里的奶農、蜂農都掙上了錢,最高的一戶靠養蜂年收入達到40萬元。
這幾天,鄭文新還著急一個事,為村里的酸奶和蜂蜜加工廠買一套檢測設備。
鄭文新說:“測定儀器很靈敏,可以幫助做老酸奶生產或者蜂蜜的農民們,很方便地掌握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把質量、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做好。”
現在,拜什吐普村已經建立7個科技實訓基地,1個扶貧巴扎,50多位農民實現創業就業,2019年年底全村整村脫貧,2020年底,村里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7戶。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村民卡迪爾 ·阿迪力說:“鄭院長、工作隊做了很多好事。鄭院長跟我們說,摘掉貧困帽,要靠自己的力量,靠農業、林果業的收獲,利用畜牧業摘掉貧困帽。為了我們過上富裕的日子,他幫助了(我們)很多。”
馬上就離村了,考慮到疫情防控的要求,鄭文新早早跟村干部打好招呼,不要讓村民們來送行,可一大早,村民們還是陸續來到他們住的宿舍。加上鄭文新,這次要走的,一共有四位駐村干部。
其實,鄭文新的駐村工作原本兩年前就到期了,但村民們再三挽留,他自己也感覺許多事沒有完成,又多留了兩年。雖依舊不舍,這一次,離別的時刻真的來了。
從2014年到現在,新疆每年從各級機關選派7萬名干部,開展駐村工作,他們短則一年,長則四、五年,像水滴融入大海,見證著鄉村劇變,2021年,又有7萬多名干部奔赴天山南北。
巴楚縣拜什吐普村新任駐村工作隊隊長 艾克拜爾 ·阿不都熱依木說:“(新一批)最早來的人已經8個月了,目的就是跟老隊員無縫對接。我們把接力棒接好,下一步把我們科技的優勢發揮到村里面,帶領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